李伯元先生之《官场现形记》,余年少即知,而未加注意。今次整体阅读中国近现代小说,才阅读此作。本文乃阅读心得。除去先贤所论,其中有趣处,也一一记下,以备后来查询。
本作六十回, 读时并未有割裂之感。后来查找资料时看到李伯元先生所作四编共四十四回。后十六回由欧阳巨源先生所续。然而通达如一书,读时不见续书痕迹,实在难得。或是批阅校对颇精,亦未可知。
-
是书有两大脉络,第一脉络是明的,乃是人物。所谓人物者,官也。然而晚清之官,实在与现代之官员相去甚远。无论何人,只要捐官,便入官场。第二脉络是暗的,乃是地域。虽然人物极多,数回之内,却集中写某一地域。这条线是我读到后期时才慢慢觉察,不知对官场贪赃枉法之写照,是否按地域编成。今后若有时间,应当用专文讨论之。
-
书中有许多官与官之间的交往,下对上自然称官衔或尊称,而上对下时,多称“兄弟”,今日看来,颇有江湖气。
-
书中虽然从佐杂小吏到军机大臣都有描写,但最多的还是道台之属,候补更多,简直如过江之鲫。颇有不捐到道台,便不算官的气象。
-
“痰气”是自《儒林外史》便继承下来的一种病,多表现为精神不正常,或是推诿卸责时所用。
-
书中有些俗语,至今日还在使用者不少
- 第十回上海人“新嫂嫂”说:“耐为啥勿响”;
- 第二十四回说都老爷”为人甚是四海“;
- 第二十五回说刘厚守“忽然又拿起乔来”;
后两句如今台湾地区还在经常使用。
-
书中外号特多,不及备载,暂翻书举几例:三荷包、黄胖姑、琉璃蛋、黄三溜子、刘大侉子、田小辫子、唐二乱子、小兔子、周小驴子、傅二棒锤。
-
官员靠门生贪污,也是一条生路,第二十七回借华中堂之口赤裸说出来了:”门生不财主,岂不要老师一起唱了<西北风>吗”?西北风>
-
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讲善士集资赈灾。居然讲出了靠行善敛财的门道。而惺惺作态之中,还有“放赈时穿不得皮袍子的“等语。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
三十五回中提到一个陪局之人,居然叫做甄宝玉,与《红楼》相合,颇令人哭笑不得。
-
本书虽然是官场,买卖却不止于官,更及于姨太太。第三十七回中,受宠的十二姨太,就说出:“你卖缺卖差,也卖的不少了,也好分点生意给我们做”。嚣张如此,读来如见其面。
-
第四十二回中湖北巡抚贾世文卖弄学问,说自己“我有一本王羲之写的‘前赤壁赋’,笔笔真楷,碧波清爽,一笔不坏,听说还是汉朝一个有名的石匠刻的。兄弟自从得了这部帖,每天总得临写一遍,一年三百六十日,从没有一天不写的”。而官场上“有学问的人也少,究竟王右军是那一朝代的人,一百个当中,论不定只有三个两个晓得。晓得的也不过付之一笑,不晓得的还当是真的哩”。此类笑话《儒林外史》亦有。
-
第五十三回讲清末学生留洋前剪辫仪式,令我大开眼界。本来以为留洋生剪辫子,乃是到目的国后才决定的。按小说中论,剃发之事,自出发前即要完成了。
-
清末捐官简直毫无规矩,一如来钱即可,履历造假。比如五十六回之“落地道台”傅二棒锤便是其父字满月时便捐好的。第六十回中,山东藩台不但要替已经出生的儿子捐官。连二姨太腹中胎儿也要捐。三姨太不甘人后,即便尚未怀孕,也闹着要为未来可能的儿子捐个知府。简直好气好笑。
-
本书收拾得颇奇。虽然回目是“苦辣甜酸遍尝滋味、嬉笑怒骂皆为文章”,然而直到最后数段,才借甄阁学大哥梦境之口做了一番结尾。而且即使书至末尾,无论是黄二麻子、山东藩台、甄阁学都难说是好人一路。与其他古代小说结局多借道释之口,以示超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