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再议!


所谓国学的风头似乎随着易中天先生和于丹先生的走下百家讲坛而慢慢的冷却了下来。当然,百家讲坛的那股所谓讲历史的风潮似乎还没有过去。因为前两天还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新出的讲曹操的书。

曾有媒体发问易中天先生,说对当下“国学热”持什么样的看法。易中天先生说,国学是一门研究性学问,一门研究性学问怎么能热呢?而最近的一片采访李泽厚先生的采访也说没有国学这个东西,因为概念似乎太宽泛了。

对于国学这个概念,应该是从梁启超先生开始的吧。恰逢五四那个年代,便出了群星一样的大师们。等到这些大师们渐渐离世,所谓的国学似乎在眼界中便没落了很久。而媒体所炒作起来的新一代的国学热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对于传播界的影响真是不可小觑。自此而后,不但书是一套一套的出,这股风潮还刮进了教育界。即便实在邯郸这个地级市,学生们也开始了《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所谓国学小课堂,更进一步的,更成了一个学校的名片,当作营销的手段。

其实对于一个研究性学问,到底热不热我并不关心,我所甚为忧虑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出版物和对于小学生的教导。

平常的人少有对于版本的关心,但不好的版本不仅是某些词句的出入,甚至还会误导读者。但出版商从来是不觉得这有什么的,对于版本的热情被移到了装帧的精美。有纸的,有绢的,有手抄的。有骑马钉的,有胶钉的,还有线装的。层出不穷,摸起来是不错,可是读起来还不是一路货色。

我小时候是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启蒙读物的教导,所读的书都是受自己父亲的影响,加之非常投缘,所以读了些书。自己会觉得“三百千”是好的选择,至少是会让学生们知道些中国文化传统的常识。而重心便不该落在此处。重心落在此处,便忽视了当今的时代发展与这些读物之间的矛盾。估计校长们也没有料到这一点,因为就我们家来说,我的表妹便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这样的境况,最直接的对我的影响便是在书摊上看到所谓的“国学”二字便觉得有些刺眼,于是拂袖而去。愿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请莫糟蹋国学了,书系的提名,可改作中国传统文化等字,至少还贴切些。

第二,请简单查找版本,切莫随意寻到一个便付印。

第三,请莫糟蹋学生了,三百千教教便好,若是熟能成诵,便有些迂腐。

第四,请莫一直炒作了,炒作并不是不好,拿着文化当钱花,这次害的是民众。

我其实并不意味我的文章能起到什么作用,上面的四条建议,也肯定不能为出版界,媒体界,教育界所认同,不过总是要稍微发声,因为若是没人发声,他们反对之余,会觉得天下正义真的在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