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可以说是临时起意,想要将我学书的历程记录下来。随着年龄增长,虽然目下只有三十一岁,幼年的记忆却大半涣漫不可复记。把可靠的部分记述下来,便于今后整理。
读者应不难发现,我在文中尽力回避“书法”二字。是因为当下似乎这二字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然而我的认知较为古板,更愿意将“书法”解释为“书写文字之法则”。如造成阅读不便,也希望读者海涵。
幼年学书回忆
现在尚能回忆起最早的学书画面,应当是我与父亲坐在沙发上,父亲教我写幼儿园所留的作业。内容应不是整字,而是基本笔画。幼儿园时的基本训练使我在上小学时,已经认识了基本的汉字。至于何时学会拼音,已经不复记忆,只记得小学一年级课本上也有拼音的内容。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时,学校曾有书法课。记忆中应当是专门教师来上课。当时墨汁的臭味和毛边纸的粗糙,还历历在目,学了什么,已没有印象。
当时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跟随祖母返回老家南胡村。祖母平时在城市里照顾我,祖父则在村里耕田。我所认识的祖父平时主要有三项业务:务农,擀面条,和写对联。务农当不难理解。擀面条是一项小生意,家里拥有一台电动的面条机,村里人在午饭前(约莫10点钟到11点钟),会来买面条。我记忆中除了直接付钱买面条,还有人会直接带面粉来。我有时会去陪祖父或奉祖母的命令请祖父回家吃饭。最后一项写对联,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在我比较小的时候,还不流行买打印好的春联,到了年末,祖父就会买红纸裁来写春联,福字以及其他吉祥的短语。祖父不仅要写自己家用的,也会多写来卖钱。据我当时听说的情况,整村只有三个会写对联的先生。祖父作为其中一个,并不需要上街叫卖,村民会到家来买。具体价格无法记得,只记得算是比较便宜。春联的内容很广,都是吉祥的词句。祖父有一本春联大全,从中间挑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书写。形式有五言,七言。似乎内容与贴的位置之间也有讲究,但我已忘记了专门的术语。除了春联与福字,老家当地还流行贴一种吉祥话,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出门见喜”,这是贴在大门口正对面的屏风上(当地叫影壁墙)。在汽车和马车上会贴“出入平安”。这种短句通常是四字竖幅,不甚大,贴在很大的屏风上略嫌小。我小时候觉得写春联时间很新奇的事情,所以经常帮忙:无论是裁纸,叠格,抻纸,晾晒,我都参与。我当时还颇幼,家长并没有因为我对看祖父写对联极有兴趣而引导我学习写字。
祖父有写字临帖的习惯,这或许是自小养成的。据我从父亲处了解,祖父识字是家中长辈所教, 当时的年代而言,能识文断字,殊为不易。祖父早晨常在院子的地上写字,我有时起得早, 就在旁边观看。从留下的字迹来看,祖父所学习的应是颜柳一路。祖父有意识教我的有三件事: 算盘,《朱子家训》和写字。说来惭愧,对于算盘,我当时虽然努力,但始终没有学成。 《朱子家训》,当时颇能背,如今只记得只字片句,如头句“清晨即起,洒扫庭除”、“瓦釜胜金玉”之类。 写字方面,依后来重新学习时所表现出的习惯,应当也是颜柳一路。 这当中有一件令我很得意的事,我某日蘸清水在砖墙上写下两个字,祖父经过看见了,特别表扬了我。 祖父对我的启蒙对我而言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从五六年级后,我就不再随祖父练习书法了, 但是写好字,知道自己有拿过毛笔的经验,是后来我重新学习写字有很强的作用。
重拾学书经过
学书杂记
-
时人好写《心经》,或描红,或临写,竟如过江之鲫,不可数也。余独不写此经。《心经》固无上 佛经。历代高手,莫不诚心为书。姹紫嫣红,传为美谈。及至今日,反流于俗。一如赵董之书, 所学者多,至于十书九赵,亦俗不可耐。
-
近年来有一股流行,即在电脑打字时使用繁体字。此不仅于各色名人处大肆流行,即便我身边 朋友,亦不能免。本来无论简体繁体,均是中国字。个人喜好不同,亦无可厚非。然此类人中, 不少以挖苦使用简体字之人为能事。余每见此景,必然大笑,略陈其由:此类人只会打字,不能 书写,一笑也。此类人常常繁简不通,错字连篇,二笑也。虽奉繁体字为正宗,却不知简体字 之源流,亦是正宗,三笑也。
-
毛笔者,能写能画。痴迷写碑之士,常常流于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