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管见


过去两个月里,我用一点空闲时间,总算将《儒林外史》这一部小说看完了。读此书的缘故有二:第一是名头大;第二是此为读晚清官场小说之门径。读书时,《范进中举》一文,也是从此而来。当时学此文章时颇不经心,没有特别留意此书。 又本人对于小说一路,并没有非凡兴趣,除《三国演义》及《红楼梦》细细读过外,明清小说,直到大学毕业之后才稍加注意。此文欲将读后之管见列下,作为自己以后的资料。

是书作者吴文木先生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按吴小如先生说法,学界早有“书中杜长卿中有文木先生影子”的说法。书中杜长卿一派风流,视名利如粪土等举,确实与吴先生相像。

读完此书后,偶然间翻到了吴小如先生的两篇文章:《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及《重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两篇文章的内容大抵相似,惟第二篇中对吴敬梓先生的思想局限处多有论证。想文木公身在封建时代,能有此作,已实属不易。

吴敬梓先生是1701年生人,于今已经三百余载。沧海桑田,时代背景已大不相同。书中所论及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土豪劣绅等事,在我所读时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以至于读小如先生大文时,才得醍醐灌顶之感。尤其对于两大寄生虫:攀附权贵的大地主大商人和寄生在前者的清客、文人,才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文章虽然没有评书家口中的“书胆”,但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其共性现在看来还是很清楚的。

经过多年流行文化的浸染和对几个清朝皇帝的正面表述,其中康雍乾三位帝王,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是“锐世英主”的形象。居然已经忘记了他们作为封建帝王的本色。而《儒林外史》所述盛世之下的各类光怪陆离之事,正应《红楼》中冷子兴句:“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读过吴小如先生的文章之后,我对自己的思想有所反省。是我看书浮光掠影,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呢,还是常年浸淫于故纸,对此已经麻木?又或是自我革新不够,看不到此书批判封建主义之处?我想大约是后者,自忖有两个原因:第一,时代已远,其中很多故事,比如泰伯祠大祭,我看起来只是迂腐可笑,根本不能共情。更难怪生于清朝民国之交的诸贤能够拍案叫绝。第二,我虽然已三十岁,但人生并无重大变故,世俗人情,见识甚少,亦难体会。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读此书时作为读者的感受:

  • 全书五十六回,觉得最后一回非常割裂。且第五十五回回目是”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明摆是全文完毕的样子。后来才知道学界对最后一回的幽榜是否为原作亦有不同的见解。
  • 抛开五十六回,第五十四回截在一青楼故事,第五十五回直接展开新故事,似只有第一回与第二回之间有如此形式。如此来看,似是故意设计。
  • 作者虽用全力,批阅十数载,但仍显”两头沉“,即作为读者来看,大约十六回至二十七回左右质量不如前后回目来得高。读起来也更费力气。
  • 按此起彼伏,以人物带情节的写法,是此书一绝。对我而言,读时常常有起伏过快之感。人物,情节虽然不同,但做的事大都相似。常常是一批人吃来吃去,拜来拜去,中间出些小事,也是两三句带过,似乎作者有说不尽的故事要赶着说完。
  • 全书几乎只有沈琼枝一个进步女性形象。虽然作者大加称赞,也给人深刻印象,但实在偏少。最后塑造了一个聘娘的妓女角色,也是用来陪衬男人的呆和无能。
  • 最后数回的书胆凤鸣岐凤四老爹,读来使人拍手称妙称快。不知是否有评书家将此故事改编。